2019-10-23 08:38 来源:大河网
10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8年)》,对去年全年不良药品及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即便以前常用的药物逐渐被淘汰,不代表从前就有多么不堪,而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现在有能力给孩子选择更安全的药物了。
其中不乏一些常见用药,如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中提及的”腰腿痛,风湿病,请服万通筋骨片”;预防感冒来一盒、发烧咳嗽来一盒的“儿科畅销药”——匹多莫德;还有仅仅2017年一年,某家知名药企销售收入24.81亿元的蒲地蓝口服液……
用药无小事!盘点2019用药黑名单,看看你中招了没~
儿童安全用药已成为社会问题
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严峻形势背后,隐藏的是儿童药匮乏,成人药滥用的现实。
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全国4000多家药企中,专为儿童生产药品的企业不足5%,专业儿童药品牌只有“小葵花”等个位数厂家。
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在药品临床试验注册项目中,国产药品注册信息达到16万多条,其中儿童药品仅有2698条,仅占全部药品的1.63%;临床试验登记的儿童药品仅占2.35%,而欧美发达国家该项数字超过20%。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因为用药不当,中国每年有约3万儿童陷入无声世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药物中毒儿童占所有就诊儿童的比例,已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
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儿童用药误区
据央视网报道,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那么给孩子吃药最容易犯哪5个错误呢?
◇ 误区一 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
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 误区二 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临床医生指出,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 误区三 为早日康复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 误区四 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 误区五 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比如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提醒您:儿童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看清说明书,慎重使用,提高警惕,避免误区。那么,家长该如何安全用药?
“儿童安全用药指南”指导家长合理用药
为促进儿童用药安全,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学会联合发布十大“儿童安全用药指南”,用以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具体内容如下:
一、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应结合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慎重选择药品。
二、药品选择应少而精,联合用药要控制。
三、切忌为求速效,滥用药物,如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等。
四、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五、儿童用药用法用量要精准,要尽量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
六、用药方法需得当,能口服不注射。
七、适当的喂药方式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可避免药物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八、为儿童设置专用小药箱,药品存放要科学、合理,注意药品的保存条件,定期清理小药箱。
九、不要盲目相信营养药、“海淘药”。
十、按时为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