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帮无数人重见光明,99岁仍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

2019-07-21 10:47 来源:新华社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36.jpg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张效房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从医经历(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

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

如今年近期颐的他

身体依旧硬朗

虽然只有右耳能听到声音

但是只要有人提出问题

他都认真倾听

如果有人问他

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99岁的张效房

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工作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41.jpg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室里,张效房在修改稿件(7月17日摄)。

早上9点

张效房教授已经坐在

古朴的书桌前改稿子了

并不宽敞的书桌上

除了国内外各类眼科专业期刊

和一些外文工具书之外

只有一盏台灯和几支不同颜色的笔

张效房教授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老教授头天改稿子改到了

凌晨5点07分

近几个月

张老专心编写

《张效房眼外伤学》

他说:

“我现在每天没有2点前睡觉的。

有人说你这样不行啊,

你睡觉少等于慢性自杀啊,

你最少少活两年啊。

我说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

我已经活了99年了,

还在乎这两年吗?

只要把这本书编起来,

交出一个合格的稿子,

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44.jpg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室里,张效房和工作人员交流稿件问题(7月17日摄)。

1920年

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

六七岁时

当医生这个念头

已经在张效房心中萌生

张效房说: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我不能到前线去打仗,

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

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

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打响后

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

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

194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

张效房就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

(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当时我被分到外科,

后来医院要开眼科,

我就自告奋勇去了眼科。”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46.jpg

张效房(右二)在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5年

张效房开始攻克眼内异物

这个世界性难题

他夜以继日地对眼内异物的

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

没有合适的手术器械

就自己设计

没有手术案例可以借鉴

就一点一点结合实际摸索

经过不懈努力

张效房改进、创新发明了30多项

眼内异物手术专用的器械、手术方法

而这些发明他并没有申请专利

“没必要,经验是从病人身上来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方法推广开来。”

后来张效房所编写的

《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

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

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50.jpg

这是张效房参与编写的书籍、杂志(7月17日摄)。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

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

一些大学开出各种优厚条件

希望他留在国外

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我哪儿都不去。

我没什么成就,

我的经验都是从一个一个

中国病人身上来的,

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52.jpg

张效房(右)在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样为老百姓造福的事业

张效房一生都是

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新中国刚成立时

沙眼患病率居高不下

张效房就领着一群眼科医生

下乡搞沙眼防治

为全国的沙眼防治做出示范

改革开放后

慢性病渐渐突出

白内障成为致盲首因

传统术式不易在基层推广

张效房引进国外的小切口

白内障手术并进行简化改进

至今仍在应用

99岁高龄

他还在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

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

……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55.jpg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室里,张效房在翻阅材料(7月17日摄)。

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70多年来

张效房培养了大量眼科学临床人才

见证着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有人夸他德高望重

他呵呵一笑说:

“什么是德高望重,

无非就是年龄大一点,

糟蹋粮食多一点……”

微信图片_20190722083358.jpg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张效房在修改稿件(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谈及工作

他满脸幸福

“活一天,

能工作一天,

有事情做,

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