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三农”情怀 筑梦乡村振兴——访政协第三届、四届驻马店市委员会副主席郑玉林

2024-09-19 10:00 来源:驻马店广视网

全媒体记者 贾丹 王新 刘卿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三农”的深深情结,将心血与智慧倾洒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政协第三届、第四届驻马店市委员会副主席郑玉林,一同探寻他是如何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凭借那份炽热的“三农”情怀发光发热,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三农’,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朴素的情怀。我出生在正阳县淮河北岸的一个小乡村,田原上的麦浪稻香,淮河的悠悠碧流,村舍上的袅袅炊烟,永远是我美好的记忆。长大后上的是农业院校,读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乡镇干部,直接服务‘三农’。”郑玉林说,他对“三农”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虽然没有如愿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但与老师、同事合作创办的“青年农民技校”和承担的科研课题曾受到团中央的表彰,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特别是从党政岗位转任驻马店市政协三届、四届副主席的八年里,一直分管农业委的工作,与农业委30多名委员一起,足迹踏遍天中大地,向着“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在推动驻马店“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驻马店地处黄淮海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保粮必须先保地”。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好耕地,不断提升耕地的质量,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之策。近年来,市政协委员围绕耕地保护,相继组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协商调研议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专项民主监督、“国际农都建设”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协助各级政府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过低、管护工作严重滞后、土地经营碎片化普遍、工程投入渠道单一、相关政策衔接不好”等重点问题,推动出台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奖补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全市粮食安全扣好了第一粒“保险扣”。

伴随着现代化事业的进程,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农业比较效益日益下滑。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已成为解决粮食安全必须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2020年8月至9月间,市政协农业委的专家委员、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表,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的专门协商活动,围绕全市土地托管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2022年3月,市政协三届、四届委员组织了“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双月协商会”,这次活动解决了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规划及用地保障、拖欠农机各项政策性补贴、市县农机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问题。更为可喜的是,扶持出一批叫得响的农机服务组织品牌。

近年来,市政协聚焦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深度调研和广泛协商活动,总结泌阳县、正阳县特色产业培育成功经验,提出了“组建一个实战专班、制定一个可行发展方案、设立一个产业发展基金、创建一批示范基地”等“九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基地建设上提出了“布局区域化、总量规模化、种养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管控数字化”等十项标准,这些都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正阳县的10万亩高油酸花生基地、泌阳县50万吨香菇基地、确山10万亩夏枯草生产基地、牧原的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都发展成为省内外叫得响的优势特色产业。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必须打好的一场硬仗。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市政协委员先后组织了“关于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专题调研、“积极推进我市畜禽污染资源化利用”的专题议政、“关于农村改厕工作”的专项民主监督、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双月协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150多条,多数都被政府采纳,写进相关规划和实施意见中。同时还推进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如建立了乡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完善了淮河北岸的生态林带,结束了淮河北岸没有省级以上公路贯通的历史,修复治理沿淮部分提水设施,使沿淮乡村重现了“稻花飘香 蟹满虾肥”的水乡景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郑玉林表示,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心系“三农”的那份深情不老。沐浴着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东风,他作为驻马店市政协机关老干部支部书记,今后将按照省市政协要求,与40余位老政协人一起继续发挥好余热,建好支部与乡村振兴党组织的联系点,努力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涂上一抹鲜丽的夕阳红。(编辑 詹云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