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10:29 来源:法治日报
希望下一次,我们都能成为这座抵御“网暴潮水”堤坝的一部分。1月24日凌晨,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发微博长文,诉说自己被生父母出卖、养父母身亡、遭受校园欺凌猥亵以及被网暴的一生。当日中午,三亚警方证实刘学州在三亚自杀身亡。目前,河北、山西两地警方已经针对刘学州长文内容展开调查,并联系到了他的亲生父母。
与此同时,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重点整治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
工人日报:每个人都是抵御“网暴潮水”的一份子
现实生活中,若是有人故意谩骂侮辱他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可被处十日以下拘留。然而在多起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事件中,几乎没有一个具体的谁为此付出过代价。网暴者就像可以冲垮一切的潮水,但很难从中分解出一颗颗水滴去加以指责。甚至,按过往经验,淹没刘学州的这股潮水,很可能正调转方向去网暴他的亲生父母。众口铄金,每一个口出恶言之人都是推动网暴潮水前进的一部分。反过来讲,在评判热点人物和事件时保持善意和理智,哪怕只是做到少说不说,这样的人每多一个,抵御网暴的堤坝就能高一分。希望下一次,我们都能成为这座抵御“网暴潮水”堤坝的一部分。
法治日报:根治网络暴力,让悲剧不再发生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不能在网络上肆意妄为。受害人在网络上遭遇侵权时,也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可以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先向平台投诉,保存证据。在受害人维权的过程中,平台有义务进行沟通,当受害人拿出来的证据较为真实时,平台也有义务及时采取删除、断开链接、屏蔽等措施。如果平台故意不采取措施,导致损害后果扩大,平台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刘学州在微博长文中称,他在手机相册里给警方留下了一些证据和录音,希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对网络暴力的控诉。如果不根治网络暴力,还会有多少悲剧发生?
澎湃新闻:对网络暴力平台要拿出更精细的管理措施
防止网络暴力的孳生,要改变互联网生态,建立更稳定、更有预期感的网络秩序,架起网络规则的“防火墙”和“高压线”。技术应用为网络参与创造了畅所欲言的开放氛围,但绝不是纵容伤害的“修罗场”。在限制网络暴力方面,平台要拿出更精细的管理措施。针对刘学州事件,微博表示已对相关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挑动矛盾纠纷的违规内容进行排查清理,还提醒用户可以选择开启“评论防火墙”,屏蔽疑似人身攻击和垃圾骚扰的评论内容。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警示预防作用,才能让更多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平和理性的网络应用环境,依赖每个人的构建和维持。刘学州事件以及之前更多惨痛的教训说明,网络暴力并非抽象的言辞之害,而是真真切切作用于被害者身上的暴力戕害。谁也不希望被这种伤害吞噬,谁也没有权力助长这种伤害。
红星新闻:加大治理力度,让网暴行为不断被“爆破”
治理网暴正当时。如何更精准定义网暴,网暴都有哪些类型,也许尚需专业人士探讨。但网络暴力“杀伤力”巨大,所到之处,血泪斑斑,轻则让受害者久久无法驱散心理阴影,重则让一些受害者不堪忍受网暴而做出极端行为。治理网暴,关键在动真格。尽管治理网暴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但是加大治理力度,网暴行为才能不断被“爆破”。如今,监管部门亮明了态度,各个环节都该有所作为了。同时,一些以网暴他人为能事的人也该收敛了。随着相关部门不断提升精准治理力度,实施网暴还想一跑了之,注定是不现实的。整治网暴、谣言,是捍卫受害者权益的需要,更是培植良好网络生态的需要。
北京晚报:让每一个刘学州免除网暴之苦
自网络暴力出现以来,倒在它枪口下的人不在少数。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谩骂当事人的恶习没有改变。有网友在刘学州的微博评论区留言质疑他利用寻亲给自己炒作、立人设,利用网友的善良博取同情心。个体有意识导致集体无意识,每个人逞一时之快却让被攻击者受到轮番轰炸,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多少人的心理强大到能承受这样的攻击,又有几个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体会过被攻击者的感受?针对网络暴力,刘学州曾在微博评论留言称,“诽谤是违法的,保留证据了”。可刘学州已经不在了,就算是诽谤、有证据,可又有谁去为他捍卫权利,让网络暴力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之时,我们要痛定思痛。治理网络暴力,不下狠手不行,不出重拳也不行,在继续向网暴坚决说不的同时,要借此次专项整治加大打击力度,以露头就打的果断、有效管用的举措,遏制住网络暴力的泛滥。
光明网:刘学州和“刘学州a”是不一样的
他的第二次重大变故,是决定将故事发到网上,试图在网络空间讨一个说法。在这之后,网络的走向完全不受他控制,随后他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网络攻击。从古典的动机归因逻辑,很难想象为什么有人会对一个无关的他者切齿仇恨,但网络提供了另一种符号化的方式——他只是一个账号,对一个人的攻击只是对一个账号发的私信。于是,在一些人眼中,刘学州就只是名为“刘学州a”(微博名)的账号,是猎奇的素材,是所谓“网络吃瓜”里的元素,那些对他的攻击,几乎是下意识、不假思索的,且用着最刻薄的字眼。直到刘学州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才恍然惊觉,他是人,也是个孩子,会彻底地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都是后知后觉的。在刘学州人生的头尾阶段,依然给人一种很无奈也很无力的悲凉感,在这两个阶段,他都没有被充分地当一个人来对待。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