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16:33 来源:学习强国
2021年12月2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但是寒气袭人,毕竟已经进入小雪节气,人们出行穿上了棉衣,戴上了棉帽。可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的专家们却戴着草帽,穿着夏季才穿的短衣衫在试验田里劳作,还不时抹去脸上的汗水。
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他们是在两千公里外的海南蔬菜繁育试验田里进行科研工作。
专家观察番茄的生长情况 王勇 摄
他们说,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光温充足。这里每年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育苗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这样一年可繁育2至3代,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
观察菜苗的生长情况 张朝 摄
位于三亚、乐东、陵水三市(县)的“南繁”基地,是中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和种子供给的常备库。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北方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开展北种南育工作,利用海南岛南部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在海南岛建立永久性的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利用祖国的“天然温室”,开展农作物加代繁育、鉴定、制种等科研或生产活动,繁殖。每年9月到次年5月,这里的田间地头会出现一群追逐阳光的“候鸟”型农业专家。
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在一起交流 王勇 摄
“南繁”科技人员几十年的默默耕耘,不仅创建了中国农业的“南繁硅谷”,还孕育出催人奋进的“南繁精神”。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课题组于2017年开始进行“南繁”工作。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对该市的“南繁”工作十分重视,为做优做强“南繁”工作提供保障,在理顺现有管理体制、明确各方面管理职责的同时,还积极创新运作模式。
专家们精心栽培,蔬菜苗茁壮成长。王勇 摄
驻马店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每年要在海南基地种植茄子、辣椒、番茄、丝瓜等作物的育种材料一千余份,育种年限缩短了一倍以上。同时,也开展蔬菜作物抗逆境、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工作,并结合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开展新品种、新组合的示范展示和推广。
驻马店市农科院结合“南繁”工作,着重开展了茄果类蔬菜新种质创制及育种技术研究。采用杂交、回交途径,通过添加杂交、杂交聚合、生态筛选、抗性筛选等技术,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制出一批综合性状优异、抗病及耐低温弱光的辣椒、茄子、番茄育种材料。先后选育出通过国家登记或河南省鉴定的的辣椒、茄子新品种15个,其中辣椒7个(驻椒18、驻椒19、驻椒20、驻椒21、驻椒22、驻椒23、天椒1号),茄子8个(驻茄13号、驻茄14号、驻茄15号、驻茄16号、驻茄17号、驻茄18号、驻茄19号、驻茄20号),申报茄子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项,显著提升了驻马店市蔬菜遗传育种的水平,这也是该市蔬菜育种水平不断提升的“秘密武器”。
认真观察,仔细研究。 王勇 摄
驻马店市农科院的专家姜俊说,“好儿有好娘,好种打好粮”,没有好种子,农业就是水中月。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号召,60多年来,“南繁”育种专家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抛家舍子,无怨无悔;几代育种人梦想接力,艰苦奋斗,不仅矗立起一座丰碑,也孕育了难能可贵的“南繁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不吃苦怎么行?不下地怎么行?”这是市农科院年轻专家们的话。他们只要身在“南繁”基地,就会坚持每天下田观察、记录、人工授粉。对他们而言,字典里似乎没有“辛苦”两个字。
对于普通人来说,海南岛是享受生活的美景胜地,对于驻马店市农科院的育种专家们来说,却是科研工作的天堂。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醉心于优良的水稻、玉米、辣椒、茄子等品种,在“南繁”这片异乡的热土上热忱工作。“南繁”这一“科技引擎”,并非是个人成功的舞台,而是无私奉献的科研平台。他们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该市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每一份工作都渗透着科研人员的心血 王勇 摄
稻田千重浪,天下仓廪实。驻马店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把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南繁”精神根植在心里,正在无垠沃野中,为乡村振兴默默耕耘着。(记者 张朝)